汉中文明网讯(通讯员 刘嘉 彭艳妮 陈泰宇 马浩然)近日,洋县青年路小学的孩子们手持朱鹮造型皮影,正在为大家表演原创皮影剧《鹮乡好少年》。历经300余年发展的洋县皮影,正从濒危走向创新传承的新阶段。
洋县青年路小学红领巾社团表演的原创皮影剧《鹮乡好少年》
洋县皮影曾以影人精巧、唱腔独特而闻名。皮影制作通常选用当地黄牛皮,经泡制、刮薄、阴干后,使用二十余种刻刀精雕细琢,最后以鸡蛋清敷面定型。洋县“碗碗腔”则吸取了源于关中华阴、华县的“灯碗腔”“阮儿腔”,唱白和吐字归韵运用洋县方言,融合南北特色。
洋县皮影制作工艺
上世纪80年代曾是洋县皮影短暂的复苏时期,仅剩2家的班社通过组建专业剧团、招收青年演员实现短暂复兴,传承谱系中曾有六代共57人的辉煌。新世纪以来,因制作工序复杂、学习周期长、需4至6人默契配合方能演出的洋县皮影面临传承困难,2024年全县从业者已不足10人。
洋县皮影演出场景
近年来,洋县教育体育局以国宝朱鹮为生态教育载体,推动“非遗进校园”。洋县青年路小学的皮影工作坊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,曾获得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类一等奖。这些融合了生态保护理念的皮影戏,正通过本土符号和青春表达迎来新的发展。
责编:皇甫喜 编辑:陈欣
【来源:中共汉中市委文明办】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@xxcb.cn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。内容咨询及合作:19176699651;yuanshipeng@xxcb.cn。
举报/反馈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